一、埋雷
消灭了宿敌后梁之后,李存勖这位唐庄宗似乎忘了天下尚未统一,不仅因为得意忘形丧失了危机感,还沉迷于奢华享乐,表现得既贪婪又昏庸,难以分辨是非。
李存勖天生有艺术细胞,喜爱戏剧,甚至亲自编写剧本、作曲。俗话说“有其父必有其子”,他的喜好影响了整个朝廷。李存勖对伶人极尽宠爱,伶人们也对他阿谀奉承。渐渐地,李存勖竟让伶人们掌握了朝中重要权力,甚至一言可决大臣的生死,导致朝中大臣不得不巴结这些伶人。
其中最得势的是伶人景进,他四处打听风声,然后将消息直接向李存勖报告,令大臣们胆战心惊。那些浴血奋战、历经千辛万苦的将士们,在李存勖心中的地位竟然还不如伶人,内心怎能无怨无悔?
《五代史》对此评论道:“庄宗灭梁后,志意骄怠,宦官伶人乱政,终至专权于内。”朝廷的大臣们怎么可能容忍他们胡作非为?伶人专权,成了李存勖身边埋下的第一颗雷。
接着是第二颗雷。
李存勖的皇后刘氏嫉妒心强,且极度吝啬,把一分钱看得比磨盘还重,斤斤计较,心胸狭隘。她的影响让曾经义薄云天的李存勖也逐渐变得小气自私。
人性的贪欲无穷无尽。俗话说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,为了满足宫廷的奢华享受,财富需求无限膨胀,盘剥百姓成了常态,朝廷风气日益败坏,吏治腐败不堪。
唐庄宗的种种行为,无异于又在自己身边埋下了一颗更大的雷。
那雷到底埋了几颗?已经两颗了!且慢,还有更大的雷呢。
李存勖麾下武将虽多,能干的文臣却不多,郭崇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在李氏政权里,郭崇焘是个老资格,无论是品德还是才能都名列前茅,他在灭后梁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忠诚的重臣,却被李存勖的皇后刘氏设计害死。俗话说“树大招风”,郭崇焘位高权重,难免遭人嫉妒诽谤。
为了保命,郭崇焘请求李存勖让他与魏王李继岌一同攻打四川。后唐军队战力强劲,迅速占领四川,郭崇焘因此意气风发,却未曾预料到杀身之祸悄然而至。
郭崇焘一向鄙视宦官和伶人,还劝告李继岌切莫信任、重用宦官。岂料这话被监军宦官听见,宦官怀恨在心,暗中向朝廷告发郭崇焘贪图蜀地财物,可能图谋不轨。李存勖信以为真,立刻派人调查。
更离奇的是,虽然李存勖就是在郭崇焘的支持下才立刘氏为皇后,但刘氏却不但不感恩,反而看郭崇焘极为不顺眼。她担心儿子李继岌的前途,竟暗中怂恿李继岌谋害郭崇焘。
郭崇焘功高震主,却终成阶下囚的冤魂,这一事件震惊朝野,也让大臣们对李存勖心生离意。
伶人郭从谦(艺名郭门高)因与郭崇焘同姓,将其视为叔父,郭崇焘被害,他心中愤愤不平,对李存勖满怀怨恨。李存勖却大意失荆州,竟任命郭从谦为护卫队长。
就这样,最危险的雷,悄无声息地埋在了李存勖身边。
二、爆雷
正如洪水积蓄已久,而堤坝千疮百孔,终将崩塌泛滥。
庄宗李存勖骄傲自满,任由奸臣宦官横行,朝廷日益昏暗,天下民心尽失,叛乱不断爆发,甚至连郭从谦指挥的禁卫军也爆发了“王温造反事件”。
李存勖不仅不反思过失,反而戏弄郭从谦说:“汝党存乂、崇焘负我,又教王温反,复欲何为?”意思是说:李存乂是你的义父,郭崇焘是你的叔父,他们都辜负了我,你竟还煽动王温造反,你到底图什么?
其实李存勖无恶意,否则一句话就能要了郭从谦性命,何必说这么多。
但郭从谦本就是一只惊弓之鸟,哪里能禁得住李存勖的几句戏谑?
恐惧中,郭从谦心生怨恨,暗自发誓:“你不让我好活,我也不让你好过!”遂挑唆手下士兵:“因王温之故,俟破邺城,尽坑尔等!”士兵们不明真相,信以为真,纷纷准备叛乱。
爆雷之日终于到来。
曾经帮助李存勖灭后梁的名将李嗣源也造反!李存勖亲率大军镇压,却屡战屡败,只得退回洛阳。
李存勖不甘失败,依旧调兵遣将准备作最后一搏。谁知祸不单行,关键时刻郭从谦叛变,突袭城楼,乱兵放箭,李存勖中箭负伤。皇后与亲信四散逃跑,丢下奄奄一息的李存勖孤军奋战。
最终,李存勖因伤重不治而亡。
结语
一念天堂,一念地狱。我们在同情李存勖悲惨结局的同时,也应深思,究竟是谁把他从巅峰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?
——参考资料:《五代史》
---
如果你需要,我还能帮你调整风格或加一些更细致的历史背景。你看怎么样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